新故鄉動員令 第46站 苗栗大湖:老樹媽媽 謝粉玉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 繼續閱讀...

不平等的代價 Joseph Stiglitz -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June 14, 2012.

[+/-] 繼續閱讀...

企業大亨將台灣推向中國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2012/2/8 今週刊790期 撰文 /  楊卓翰

台灣富豪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在過年前於台北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安德魯.希金斯(Andrew Higgins)專訪時表示,「迫不及待看到統一」、「有選舉是好事,但經濟應該擺第一」、「六四天安門事件沒死那麼多人」等言論,引起軒然大波。

面對民間團體反旺旺中時集團,蔡衍明也親自在民運人士王丹的臉書頁面指責《華郵》記者安德魯斷章取義,甚至要求記者提供錄音帶,還他清白。

針對蔡衍明的指控,目前在大陸採訪的安德魯,簡短回應《今週刊》的提問:「我們堅持我們的報導(We stand by our story)。」這是他的專訪報導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後,首次公開回應台灣媒體。

蔡衍明槓上的安德魯不是普通記者,他精通法、中、俄語,一九九九年曾因《華爾街日報》一篇俄國金融風暴的報導榮獲普立茲國際報導獎。如今面對受訪對象指控他斷章取義,正在中國挖掘內幕報導的安德魯,保持低調,並未出面公開反駁,只是他的一句「我們堅持我們的報導。」已說明他的態度與立場。

Tycoon prods Taiwan closer to China

Andrew Higgins/The Washington Post - Tsai Eng Meng, who has a sprawling business empire, says he can’t wait for Taiwan’s merger with China.

By Andrew Higgins, Published: January 21, 2012

TAIPEI, Taiwan — Shortly before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last weekend, Tsai Eng Meng, a local billionaire who spends most of his time in China, jumped in his Gulfstream 200 corporate jet and flew home to cast his vote.

More than 200,000 other Taiwanese businessmen based in China also rushed back, contributing to a comfortable victory by an incumbent president committed to rapprochement with China.

(Andrew Higgins/The Washington Post) - Wuerkaixi, a former Tiananmen Square student leader who now lives in exile in Taiwan, said he used to regularly get asked to write columns in China Times but not anymore after Tsai Eng Meng bought it.

Tsai’s role in prodding Taiwan closer to China, however, is far bigger than just his ballot. He not only has dozens of factories churning out rice cracker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but also controls a string of media properties in Taiwan that champion ever-closer ties between this boisterous island 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 but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China.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unification is going to happen sooner or later,” said Tsai, the chairman of Want Want Group, a sprawling conglomerate comprising a giant food business, media interests, hotels, hospitals and real estate.

While opinion polls show that only a tiny minority of people in Taiwan want a swift merger with China, Tsai says he can’t wait: “I really hope that I can see that.”

Many Taiwanese tycoons now look to China for most of their profits, and the island’s wealthy cheered the election victory last Saturday of President Ma Ying-jeou against a rival who favors keeping Beijing at arm’s length. “Praise the Lord for showing that he cares about Taiwan,” Cher Wang, a devout Christian and multibillionaire businesswoman, told local media.

But only Tsai, Taiwan’s third-richest person according to a Forbes magazine ranking, has poured so much money into trying to shape opinion through media that, critics say, often echo the views of Beijing. He controls three Taiwan newspapers, a television station, various magazines and a cable network. A bid for a second, bigger cable operator is now under review by Taiwan’s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When China Times, a leading Taiwan newspaper Tsai purchased in 2008, published an article that described China’s top negotiator on Taiwan as “third rate,” the editor was promptly fired. Want Daily, a tabloid Tsai launched in 2009, provides a daily digest of mostly upbeat stories about China and the benefits for Taiwan of closer cooperation.

Journalists, said the tycoon in an interview in a Taipei hotel that he also owns, are free to criticize but “need to think carefully before they write” and avoid “insults” that cause offense. The dismissed editor, he said, was a talented writer but “hurt me by offending people, not just mainlanders. On lots of things, people were offended.”

Taiwan still has a vibrant press. The biggest-selling paper is Apple Daily, which is owned by Jimmy Lai, a Hong Kong-based Taiwan mogul and pro-democracy advocate who is detested by Beijing.

Freedom House, a U.S. group that monitors liberties around the world, said in a report last year that “Taiwan’s media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freest in Asia,” while China’s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restrictive.” But it also warned that growing commercial link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narrow band of water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raised concerns that media owners and some journalists were whitewashing news about China to protect their financial interests.”

[+/-] 繼續閱讀...

20120930《見證台灣生命力》身土不二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上集) 重新找生命與土地的連結

(下集) 做一個連土地公都愛你的人

[+/-] 繼續閱讀...

我們被騙了三十年!談全球性的青年困境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連結: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9/blog-post_11.html

我們被騙了三十年!談全球性的青年困境

2012年9月11日 清大彭明輝

九月份以來的四篇文章其實都是在探討青年困境的成因,「供需與分配:誰的正義」一文表面上好像在談經濟問題,其實青年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錯誤的財經制度所造成的,甚至繼續既往的話將會使一整代人的未來都被犧牲掉。
過去三十年來當道的「新自由主義」曾經許諾:只要把一切資源從國家手裡取回來交給市場,這個世界將會更繁榮,所有的人會更富庶;為了走向這個美麗新世界,他們在我們腦袋裡植入了以下的信仰:減稅、放寬法令、開放國際市場競爭(別擔心弱勢產業,它們倒了會有更好的企業興起,失業的員工會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把失業問題交給市場自己去解決、同情窮人就是對自己殘忍(因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英國和美國率先執行這個信仰,結果美國過去三十年來所得的增長悉數被 Top 10% 的人吃掉,其他 90% 的人所得甚至是負成長!對於美國 Top 10%(尤其是 top 1% 的人)而言,「新自由主義」兌現了許諾,他們活在天堂裡,遠比三十年前更快樂;對於其他90%的人而言,他們被騙了,活在地獄(所得減少或沒成長,但是失業率增加了)。
對於全世界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將失去未來,只因為父執輩愚昧地奉行了三十年的新自由主義。為什麼我敢這麼說?證據就在前幾篇文章裡,我現在把它們串起來給你看個明白!

美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所以要先看清楚美國發生什麼事。暫時不要去管新興國家,他們的 GDP 成長不會幫助歐美或台灣解決問題。
一、財富集中化,90%的人消費能力沒有增加,影響經濟發展動能與青年失業
        在「供需與分配:誰的正義」一文裡提到美國過去三十年來經濟成長的果實有 96%被所得最高的 10%吞食掉,過去10年來90%的人所得是減少的。當90%的人所得沒有增加時,很難期待他們增加支出;當消費沒有擴大時(OECD國家的 GDP 成長率從 1980年代的 3% 掉到只剩 2% ),經濟就失去了成長的動能,而自動化與經營效率的改善就可以造成工作機會的減少。
        當工作機會減少或沒有明顯增加時,年輕人只能到新興產業競爭有限的就業機會,或者競爭舊產業中退休者空出來的有限職缺,而很難把已經在工作崗位上的中年人擠下岡位來。但是90%人口的消費沒有擴張,新興產業的發展動能就不足,因此新興產業所能提供年輕人的就業空間就很小。
        此外,當年輕人就業困難時,長一輩的更想要延後退休、積極存錢以便留給孩子保障他們的未來。積極存錢與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進一步使得經濟動能擴張不起來,而延後退休的結果使得年輕人可以爭取的職缺更加減少。結果,上一代不退休使下一代更難就業,下一代就業困難使得上一代更不敢退休;形成惡性循環。
        三十年的經驗足以證明:放任的自由市場讓富人掠奪了所有經濟成長的果實,反而因此使得經濟失去了成長的動能,甚至讓下一代就業困難,而使得兩代都對未來懷著愈來愈嚴重的不確定感,而進一步使得經濟動能更萎縮。富人對 90% 受薪階級的剝削使得放任式的市場機制變成「竭澤而魚,自取滅亡」的後果,以全新的方式詮釋了馬克思「資本主義是他自己的掘墓工人」這句話。
        冷戰期間馬克思的預言沒有成真,那是因為在冷戰期間政府通過稅收積極進行財富重分配的結果。
三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把生產和供需交給市場去管理,政府就必須在社會監督機制下進行有效的財富重分配,才能確保90%人口消費能力的擴張與經濟成長的動能,從而保障下一代的充分就業。你不能把生產與分配同時交給市場!
二、需求擴張不足,增加的財富為了逐利而擁向金融產業,提升了經濟系統的不穩定性
         財富集中到頂端的富人手中,他們無法消費掉,必須投資;但是製造業與服務業的需求無法擴張,市場常漲不足,因而獲利不夠高;結果,富人手中的財富沒有去投資實體經濟的製造業與服務業,而是在房地產與金融市場中追逐高風險的暴利,從而擴大了經濟體系的不穩定性。
        在「青年的困境(1):成因與未來」的第10 & 11 圖清楚顯示美國的製造業衰落,金融產業(包括次級房貸)急遽擴張。美國的製造業所佔 GDP 比例在持續下降,由金融業和專業服務業所取代。而製造業所佔比例的下降造成勞工的失業,也造成底層消費人口消費能力的萎縮。這對經濟的穩定性很不利!
三、減稅進一步降低經濟動能與提高失業
         歐美國家的國債上升原因當然是「入不敷出」,很多國內媒體怪罪福利支出,實際上過去三十年來同時改變的是稅賦的下降,而支出的擴大是因為人口老化。如果政府有事先調整稅賦來儲備人口老化所需要的退休金支出,就不會入不敷出;但是許多政府卻在預期退休人口會增加的過程中減少稅收,最後當然會沒有足夠的儲備去支付退休金或其他福利,而導致國債上升。
         入不敷出的結果,美國政府可以去增加富人的稅收。根據 柏克萊的經濟學教授 Emmanuel Saez 對最佳稅賦的研究,他建議富人稅最高應該是 70~90%。但是美國政府沒有增稅,而是刪減政府預算,減少人事費用,結果導致失業率擴大(Joseph Stiglitz 在「失控的未來」一書中有討論)。最近的芝加哥教師罷工案必須放在這個背景下去解讀(完整背景在芝加哥教師工會的新聞稿裡)。
四、青年的未來與制度性設計    
         面對第一次大蕭條,凱因斯派的理論是:經濟體無法自動轉型(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必須要靠政府的協助才能完成這個較大的變革。
        製造業的自動化、資訊業的自動化以及各種社會制度在效率上的提升,都使得相同經濟產出所需要的人力減少。理論上這個成果可以讓所有的人都受惠:一起減少工時,從無意義的勞務中解放,把較多時間拿來從事較有意義的活動(譬如,享受中世紀貴族的人文教育與藝術欣賞等)。但是制度設計如果不當,會只有反效果:失業率增加,導致工作更競爭而工時更長,財富集中化更使得新興產業的消費不足而不利於文化產業的擴張,結果人間猶如煉獄,而惡果集中在最年輕一代,使他們看不到未來!
        在市場機制本身無法擴大經濟規模與促進青年就業時,政府支出是一種強迫性消費,監督得當的話甚至可以強 迫 全國進行有益的休閒與文化消費,以便緩和高效率經濟生活下的競爭壓力並提升生活品質。
        因此,解決當前問題的大方向是,通過 WTO 協商機制,全球採取齊一行動,以便:(1)模仿全球掃毒與犯罪治理合作網絡,全球建立起有效的逃漏稅防治機制,把富人漏稅視同犯罪來治理;(2)根據「最佳稅率」的研究,建立全球各國最高稅率協商、監督與查緝機制,以便各國視其需要進行有效的財富重分配;(3)各國通過有效的公民監督,由政府支出促進全民共享的文化財消費、健保消費,以及其他屬於基本人權的共同消費;(4)在 WTO 機制下全球協商出各國合適的最高工時,以防止血汗競爭而富人得利。
貿易全球化必須搭配稅制全球化;自由貿易必須搭配公平貿易規則(合理工時規定,基本工資規定等)。否則自由化只不過是在強化富人對窮人的剝削而已。
        這個世界需要全新的制衡機制與制度,不該再由少數已經誤導我們三十年的經濟學家壟斷全球治理的權力。  
        不管過去三十年來經濟學的主流論述被稱為「新自由主義」、「芝加哥學派」或「供給面經濟學」,它們的核心理論基礎是「芝加哥學派」提供的,它們的主要贊助人是資本擁有者及其盟友(Top 1% + 9%的人),以及一大堆樂於阿諛奉承這些權貴的經濟學家和媒體;他們最主要的走狗是劫貧濟富的政府。
如果你是 90% 的人,別再相信這個狐群狗黨的論述。我們需要新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理論,來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一整個年輕的世代已經因為我們過去的愚昧與盲從而受害,看不到未來;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從新建構出更合理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理論與制度,一整個年輕的世代將會葬送在我們手裡,而不可能會有未來!

[+/-] 繼續閱讀...

李雙澤/美麗島 2008 MV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演唱:蘇婭

[+/-] 繼續閱讀...

台北港的大夢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 繼續閱讀...

TPP--人民不可能贏的遊戲

台灣農村陣線:

美牛背後的真相。除了FTA還有TPP。

國家已然成為資本壟斷的馬前卒,不斷的經貿協訂只是助長資本的擴張以及利潤的壟斷,在其中的人民,不管在美國,日本,台灣都深受其害.
1%與99%的兩極世界正在形成中,而我們看到問題了嗎?
TPP--人民不可能贏的遊戲。日本注意到了全球化的風險,而我們還在妄想經濟利益。

[+/-] 繼續閱讀...

Benjamin Zander: Classical music with shining eyes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Benjamin Zander’s 2008 talk on TED.com

Conductor Benjamin Zander has two infectious passions: classical music, and helping us realize our untapped love for it — and by extension, our untapped love for all new possibilities, new experiences, new connections. (Recorded March 2008 in Monterey, California. Duration: 20:46.)

[+/-] 繼續閱讀...

環保署是環境保護署還是環境破壞署?_7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本文出自:欖仁居修行生活網

PeoPo 公民新聞 by 欖仁居修行生活網

詹順貴律師美麗彎飯店開發案解析相關連結如下:

美麗灣渡假村旅館開發案解析引言_1

為什麼美麗灣飯店要切出0.997公頃的基地2

美麗灣坐落沙灘的泳池有形成凸堤效應之虞?!_3

台灣第一起公民訴訟_4

美麗彎飯店判決勝負的關鍵點5

東縣府命美麗彎停止一切開發行為之內容為何?_6

環保署是環境保護署還是環境破壞署?_7

美麗彎飯店案後續可能的發展8

[+/-] 繼續閱讀...

不能戳的秘密-李惠仁導演專訪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憑著堅持到底、追根究柢的精神,完成了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導演李惠仁的堅持與勇氣,讓他在今年的卓越新聞獎,獲得調查報導獎的榮譽。
在新聞學裡定義調查報導為,要求記者要有秉持新聞記者的主動性,勇於去挖掘當權者刻意隱瞞的事情,調查報導的記者他們要發揮追求事實的最高勇氣,並且能夠承擔新聞的激盪跟­煎熬,終而能夠發揮新聞的影響力。
而這樣的精神我們在李惠仁導演的身上完全可以看見,今天的節目特別邀來李惠仁導演,與我們分享他在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與挑戰,並且也給公民記者加油打氣,期勉大家都能堅持­對的事情,勇於呈現自己的報導。

[+/-] 繼續閱讀...

《不能戳的秘密》完整版

原始檔來自 蘋果動新聞,作者 李惠仁
《不能戳的秘密》是2011年李惠仁導演最新紀錄片作品。本片將輪迴在台灣學界、官僚系統那些明明看得到但卻又不能說的秘密,一次披露,呈現給觀眾。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將艱­深的公衛知識化為常識,讓大眾明白每天圍繞在身邊的謊言與危機。這部片子要捍衛的不只是全民的健康,也是永恆不滅的正義!
獨立導演及自由記者李惠仁,耗時6年,追蹤調查完成《不能戳的秘密》紀錄片。片中指出台灣之所以爆發禽流感疫情,是有人將禽流感病毒株偷偷製成禽流感疫苗販賣,由於製程粗­糙,原先想讓雞隻產生抗體的疫苗,反讓疫情大流行;同時揭露農委會隱匿國內高病原禽流感疫情,並找專家學者背書放寬認定標準的過程。
PTT版友整理了懶人包,我把影片與懶人包整理成一篇文章。
http://www.died.tw/2011/07/blog-post_28.html

[+/-] 繼續閱讀...

20120220 小人物大英雄第8集-現代農夫的桃花源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竹北交流道,高鐵車站附近,這裡是高科技產業進駐的重鎮。不過距離這裡不到五分鐘的車程,有一塊地主稱為璞玉田的土地,像是離都市最近的心靈淨土。

秀明自然農法_竹北璞玉田農夫 詹武龍

[+/-] 繼續閱讀...

揭開食物基因改造底下的秘密(計畫滅絕人口數量)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 繼續閱讀...

Template designed by Nodethirtythree